冯理达,著名免疫学专家,她的一生充满了爱情与奋斗的故事。她的最后一句话是:“悠真散户配资股票,你爸爸想我了。”那是她依偎在儿子罗悠真的怀里,带着泪光说的。对于丈夫罗元铮,冯理达心中永远藏着深深的思念,五年未见的她总是时刻牵挂着他。她的日记中,记录着他们爱情的点滴,那份感情一直盛开在她心中。
故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44年,那时19岁的冯理达刚刚考入迁至成都的齐鲁大学医学院。作为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女儿,她从小便深受父母的爱国情怀熏陶。母亲李德全也是妇女运动的先驱,家中的影响让冯理达的爱国心早已在血液中流淌。那年,她加入了五所大学合办的抗日救国合唱团,还担任了领唱。在这里,她与华西大学二年级的罗元铮相识。两人性格互补,冯理达开朗甜美,罗元铮温文尔雅。他们共同的兴趣—音乐,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随着他们的情感升温,罗元铮委托冯理达请冯玉祥为自己的进步周报题字,冯理达便将这任务交给了母亲李德全。李德全细心观察女儿的情感动向,终于同意了两人的交往,并安排了他们的订婚。在这段时期,冯玉祥因为公开反对蒋介石被迫流亡美国,冯理达随父母一起前往,后来进入加州大学生物系深造。
展开剩余76%在美国,冯玉祥继续高举反蒋旗帜,冯理达也和丈夫罗元铮团聚。两人携手度过了在异国的艰难岁月,冯玉祥夫妇多次为华侨反战活动奔走,罗元铮也一直是冯理达的支持者。1947年中秋节,一次旅行中,李德全提议冯理达与罗元铮结婚。就在旅途中,他们没有戒指、没有婚纱,却在路边拍下了一张充满笑容的合影,作为结婚照。冯理达回忆时表示,如果提前知道会在这天结婚,她一定会穿上漂亮的裙子。虽然简朴,但这份爱情却异常深厚。
1948年,冯玉祥应中共中央邀请回国,冯理达和罗元铮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,决定为新中国奉献自己的力量。回国途中,罗元铮送给冯理达一首诗,表达了他对她的深情:“皑若山上雪,皎若云间月。直若朱丝绳,清若玉壶水。”两人的爱情在这段诗句中,犹如雪月般纯洁无瑕。
然而,命运并不总是如人所愿。船上发生了意外的火灾,冯理达永远失去了父亲。回国后,冯理达与罗元铮分别前往苏联深造,冯理达在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免疫学,罗元铮则在经济系深造。几年后,冯理达取得了博士学位,她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功消灭了列宁格勒的白喉疫情,取得了显著成就。尽管导师提出了丰厚的回报条件,冯理达却坚决婉拒,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所学。
回到国内后,冯理达投身流行病学研究,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。即使工作繁忙,她依然把家庭视为自己最深的牵挂。每晚,她在灯光下为家人编织毛衣,罗元铮则给儿子讲古诗,家庭温馨和睦。然而,艰难时光也在不远处等待。冯理达和罗元铮的工作受到了严峻的挑战,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,他们不仅失去了工作,还一度遭到软禁。
尽管如此,这对夫妻始终相互扶持,彼此鼓励,艰难的岁月使他们的感情更加坚固。1973年,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,冯理达调入海军总医院,成为一名军医,并开始着手建立免疫学研究中心。无论物质条件如何艰苦,她都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,克服了重重困难,为免疫学事业奋斗终身。
罗元铮始终是她最坚强的后盾,家务事他全包,自己也时常忙于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。尽管冯理达常常忙碌至深夜,罗元铮总是等她回家一起吃饭。两人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支持,分享彼此的喜悦与忧虑。
即使是年过七十,冯理达依然亲切地称罗元铮为“我的男朋友”,两人仍然手牵手走在街上,像新婚那天一样。2003年,罗元铮因心脏病去世,冯理达深受打击,但她始终把思念化作力量,继续在免疫学领域默默奉献。她常常在日记里写道:“我没有多少时间了……”,并将所有的收入捐出,延续丈夫生前的心愿。
冯理达依然保持着对罗元铮的深深思念,房间里总是摆着他们的金婚照和他生前最爱的书。每年,她都会给他翻开新的一页,叮嘱他不要看得太多、太累。她的日记中写到:“我们永远在一起。”
最终,冯理达在2008年安详离世,享年83岁。她的生命与爱情如同她在《永不凋谢的爱恋之花》中所写:“我们共同走过的路,所有的思念,归根结底就是思你、念你、想你、恋你。”冯理达和罗元铮的爱,注定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铭刻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